朝龙政办发〔2023〕13号
关于印发数字龙城发展规划 (2023-2025年)的通知

关于印发数字龙城发展规划

2023-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经区政府常务会审议同意,现将《数字龙城发展规划(2023-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朝阳市龙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9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数字龙城发展规划

2023-2025年)

 

 

 

 

 

 

 

 

 

 

 

龙城区人民政府

 

 

 

 

 

 

第一章 全面开创数字龙城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面临形势

第三节 指导思想

第四节 基本原则

第五节 发展目标

第二章 增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

第一节 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第二节 积极构建融合基础设施

第三节 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第三章 激发数字经济产业动能

第一节 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第二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

第四章 打造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府

第一节 搭建高效数字政府管理架构

第二节 夯实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

第三节 统筹数字政府资源要素能力

第四节 提升数字政府应用支撑能力

第五节 拓展数字政府业务应用能力

第五章 建设惠民便民的数字社会

第一节 发展公共服务

第二节 构建数字乡村

第六章 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第一节 筑牢网络空间安全防护基础

第二节 提高数据安全防护监管能力

第七章 强化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机制领导

第二节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第三节 强化政策措施保障

第四节 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第五节 提高全民数字素养

第六节 积极开展宣传推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龙城区抓住数字中国发展、数字辽宁建设的战略契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着力夯实数字基建,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提升数字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全面开启“数字龙城”建设。

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辽宁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规划》《朝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朝阳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规划》《数字朝阳发展规划《龙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23-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全面开创数字龙城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截止2022年12月,龙城区建设4G基站362座,实现城乡4G网络全覆盖。建设5G基站317座,实现全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工业园区5G网络覆盖。全区家庭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达到100%,千兆及以上宽带接入端口接入率30%,新建住宅小区光纤入户率100%,行政村光纤宽带通达率达100%。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积极推进,34个区直部门、9个乡镇(街道)、99个村(社区)已经全面完成政务外网覆盖工作。建成区级政务云,区级系统迁移上云率达到100%。IPv6部署取得初步进展,龙城区政府网、人事考试网已完成IPv6升级改造。

2.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

工业数字化发展迈上新台阶。2022年,我区已有“一县一业”电子信息产业企业20余户,2022年实现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重点企业6户,截止12月份累计实现产值为7.48亿元,同比增长7.47%。电子信息产业先后引进并实施重点项目16个,总投资35.03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1个,新建项目5个,2022年已完成投资1.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8.86亿元。另有储备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36.41亿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和优势资源的重组整合,初步形成了以中电科53所、微电子科技、加华电子为头部企业,以宇航电子、博艾格、维思电子、班瑞为代表,涵盖电源模块、集成电路、光电解码器、超级电容器、金属复合材料等多领域的电子元件产业链集群,企业之间初步构建产业依托关系。加华电子、柏慧燕都等15户企业完成“两化融合”线上诊断评估。二级解析节点共接入企业8户,其中完成注册解析企业1户为浪马轮胎,注册量4314484个,解析量4110174个。上云企业12户,5G应用场景11户,15户企业完成了流程型、离散型数字工厂(车间、生产线)建设,2户企业获批过辽宁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成1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浪马轮胎轮胎制造数字化管控系统上诊应用项目、黑猫炭黑数字化监控中心建设项目、微电子科技生产线成熟度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博艾格国家电网智能电表超级电容器生产线研发和生产项目9个数字化改造项目深入实施。原老字号企业逐步进行改造升级、节能降耗,已完成阶段性数字化改造企业11户,其中,鞍钢朝阳钢铁智能化能源集控平台项目已投入使用,吨钢综合能耗降低1%;浪马轮胎数字化MES管理系统上线运营,实现产品从原材料至成品出厂的全流程质量追溯,成为全市数字化改造标杆企业;国电电力数字化基础建设项目投入运营,实现智慧电厂统一平台集成一体化;辽宁微科生物数字化升级改造项目已投入使用,成为全省微生物发酵领域技术领先企业。

数字农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龙城区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选准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增量和体量,有效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打造“燕都公社”数字农业产业化项目,围绕信息服务、供销服务、便民服务、乡村振兴助农、农产品电商平台及农产品溯源服务六个板块构建平台应用,为朝阳农业产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加快推进三农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助力全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大力推动工商资本下乡,带动产业发展,建设昕桐牧业、新洁安蛋鸡等数字农业应用基地4个,全部为自动化肉蛋鸡养殖场,年出栏达160万只,实现畜禽生长环境智能调控。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提标行动”,全区规模以上养鸡场和一处设施农业大棚实现数字化管理,依托朝花药业公司打造中草药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园区,推进数字化农业建设。2022年联合镇大三家村红托竹荪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智慧农业种植业(食用菌)基地。

服务业数字化水平进一步升级。全区9个镇街69个行政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各村建成益农信息社、快递点等电子商务服务点。推广“电商+加工企业+合作社+电商服务网点”模式,将农村实体经济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保障电商产业的物流配送能力,龙城区推动北方区域物流中心、亚琦国际物流中心等物流项目建设,构建完备的电商物流配套和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农产品上行,为龙城区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新引擎。

数字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园区可视化平台及智能化全场景应用,打造1+1+5架构的智慧园区,即1个指挥中心+1个智慧管理平台+5大应用,平台搭建能耗管理、安全生产及环境监测、可视调度、科技创新、智慧党建等五大智慧应用,重点解决能源管控、安全监测预警、环境监测、精准应急处置、企业科技创新孵化等问题,打造园区智能化管理体系,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智慧园区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生态环境局已完成对接,企业监控已完成实时数据对接,可通过平台监管园区及企业实时画面。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平台已录入企业信息19家,其中重大危险源企业一家。

3.政务数字化应用水平持续提升

对全区25个部门、167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梳理,完善事项实施规范,统一事项管理标准,并与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管理系统对接联通,实现事项清单、实施规范、办事指南的统一规范管理,形成事项统一、权责清晰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体系。依申请“6+1”政务服务事项由1070项减至583项,梳理秒批秒办事项46项,审批时限总体压减86.5%,即办件比例提高至51.9%。积极推进“一网通办”,一体化平台网上可办率100%,通过一体化平台办结事项100%加盖电子印章。逐步推进“跨域通办”,150个全市通办事项均可网上申请、线上通办。努力实现群众“身边办”“就近办”,龙城区9个镇(街)均已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占比100%,统一制定牌匾,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公开便民服务中心(站)服务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建立20家便民服务站,进驻事项210项,严格落实“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好差评”工作机制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否定备案”“帮办代办”“信息公开”等服务制度。新建3000平方米政务服务大厅,就业、社保、医保等原政务服务分中心全部进驻新政务服务大厅,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门”集中办理。在“辽事通”APP上线“免申即享”政策12项,在全省各县(市)区排名第一。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全市首个“民营企业之家”,成为我区政企交流、为企服务和以商招商的又一平台。

4.公共服务数字化不断加强

全区学校均完成“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建设,师生网络学习开通率、班级互联网接入率、校园互联网接入率均已达到100%。建成录播教室16间,校园网络29所,利用教育云平台在线课堂系统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拥有在线教学资源视频类2182件、文档课件类19035件、图片音频类3845件。全区空中课堂月均开课465节。互动学习平台以音视频实时互动引擎为驱动,全面满足在线课堂音视频应用场景,形成“中心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实现“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动普通教师”的城乡一体化。全区现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3家,能够提供分时段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服务,乡镇卫生院与龙城区人民医院、第二医院建立了医共体,能够为乡镇卫生院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5.社会治理数字化程度显著增强

区委政法委与朝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打造了“战旗APP一体化线上服务平台”,实现了市域社会治理线上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线下服务“双轨”对接、“双轨”运行的创新模式。依托现有龙城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台——“智慧龙城”一体化服务平台,推进“党群一张网、服务叫得响”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在平台原有功能模块基础上,新增设“党建在线”功能,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让基层党组织担负起引领社会治理的政治责任。根据辽宁省互联网+监管系统,龙城区共涉及16个部门,累计归集总数23355件,其中监管公告47件,行政处罚3499件,行政许可14359件,行政检查结果5450件。“互联网+监管”平台的统一对接,实现监管信息共享,推动综合监管、智慧监管。

第二节  面临形势

从全国看,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数字中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发挥国内市场优势是扩大内需、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用数字赋能千行百业均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发展数字经济为重点,聚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数字经济是数字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各省、各部委纷纷出台战略规划,采取各种举措打造竞争新优势。把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不断凸显,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生产要素。数据的爆发增长、海量集聚蕴藏了巨大的价值,为智能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全省看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全省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辽宁坚持全省“一盘棋”总体布局,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以“上云用数赋智”为突破口,培育数字化龙头企业集群,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增长点,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抢抓数字化产业技术变革机遇,挖掘潜能,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用数字化新技术激活工业振兴,助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推动辽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指出,“十四五”期间,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将成为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深度显著增强,抢抓新一轮技术发展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加速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促进政府管理和治理模式创新,加快辽宁“数字蝶变”,将有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从全市看“十三五”时期,朝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全省第十一位升至第七位,经济总量跨入全省第二梯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十二五”末增长42.2%,年均增长7.3%。中国航天、中国建材、中国黄金、中电国际、国电电力等一大批央企、国企相继落户,朝阳成为极具吸引力的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地、全省项目建设的排头兵。开发区建设强力推进,7个开发区全部晋升省级开发区,龙城农产品加工园区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区共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682个,完成投资300亿元,集聚了全市80%的新建项目。开发区内规上工业企业占全市比重达到47%,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73.8%。

从全区看“十四五”时期,是龙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在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大背景下,龙城区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形势复杂,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尚不牢固;经济总量相对偏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缓慢;经济发展新动能不足、创新能力不够强、新增长点不够多;城市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数字基础设施仍需夯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仍有一定差距。加快数字龙城建设,已成为解决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数字经济,是对接我省、市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是赋能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新载体,是推动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持之以恒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新发展阶段,抢抓东北振兴发展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努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开放龙城、数字产业迅猛发展的创新龙城、绿色低碳文明美丽的宜居龙城。

第四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数字龙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注重易用性、可用性,构建广大群众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创新引领、融合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作用,促进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形成以技术发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领域应用带动技术进步的发展格局。

应用牵引、数据赋能。坚持以数字化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我省海量数据、广阔市场空间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以数据流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高效贯通,推动数据技术产品、应用范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协同创新。

保障需求、绿色建设。以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为依据,充分满足城市对智慧产业、智慧应用、智慧服务的要求。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内生动力,实现城市运行、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的高度智能化。

公平竞争、安全有序。突出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并重,健全完善协同监管规则制度,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按照国家和省的政策法规体系搞好数字经济市场监管、宏观调控,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系统推进、协同高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经济社会各主体多元参与、协同联动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机制。结合龙城区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系统谋划、务实推进,更好发挥政府在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节  发展目标

龙城区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2025年,冶金装备、电子信息产业、橡胶轮胎、清洁能源、新材料和农产品加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经济与技术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深度显著增强。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具有较强创新力、竞争力的企业大量涌现。数字基建、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全面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数字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聚焦“数字朝阳、智造强市”的战略目标,加速“数字蝶变”,实现龙城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全面提升。到2025年,建成高速、安全、移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区建设开通5G基站不少于450座,加快构建政务办公区、商圈、工业园区、企业、学校、医院、大型场馆、交通枢纽等热点区域的5G覆盖网络。千兆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70%,智能物联感知体系全面覆盖,工业互联网基础支撑作用全面形成,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融合创新。到2025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数据在产业领域实现有效流动,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管理和服务的关键要素。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智能生产、绿色制造等模式广泛应用,智慧文旅、智慧健康、智慧物流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壮大,政产学研用联动更加紧密,数字经济活力显著提升。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5%,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0.2%,实现4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数字政府建设取得突破。到2025年,建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政务数据资源有序开放,数字政府应用开发的共性需求和要素支撑建设基本完成。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构建全区统筹、整体联动、部门协同、数据共享的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推进全方位协同管理和服务,基本实现政府治理全领域、全业务、全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数字社会建设加速形成。综合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提升信息惠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领域智慧化应用全面推广,形成普惠便捷、精准智能的惠民服务体系。数字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省区县前列,公民数字素养显著提升。

2035年,全区数字经济迈向繁荣成熟期,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数字经济现代化市场体系成熟完善,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高度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水平居全省区县前列。

“十四五”数字龙城建设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单位)

单位

属性

2022

2025

数字产业化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

8

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预期性

8.22

50

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预期性

/

/

产业数字化

规上工业企业连接工业互联网率

%

预期性

/

95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预期性

68.5

80.2

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

预期性

46.4

62.5

企业上云数量

预期性

19

40

新建省级以上数字农业基地

预期性

1

2

数字政府

依申请政府服务办件“一网通办”实际网办率

%

约束性

100

100

云平台整合率

%

约束性

/

100

“一网统管”部门覆盖率

%

约束性

/

100

数字社会

互联网医院

预期性

/

1

数字博物馆数量

预期性

/

1

数字图书馆数量

预期性

/

1

新型基础设施

5G基站数量

预期性

317

450

5G用户普及率

%

预期性

29

70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预期性

/

80


第二章 增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

第一节  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5G通信网络建设。围绕数字产业化集聚和产业数字化融合,推进5G网络补盲、补弱建设,完善全区5G网络。加快5G技术在重点商圈、高密度社区、工业园区等应用场景的布局,支持在智慧工厂、智能车间、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领域开展5G应用示范。

提升高速宽带网络能力。加快千兆光纤网络部署进程,新建小区全面实施光纤入户工程,持续推动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升级,不断深入“光纤到户”“千兆城市”“百兆乡村”建设,支撑智慧家庭、智慧社区等信息服务的需求。

推进数据中心建设。集约建设龙城区大数据中心,布设数据中心机柜及配套设施以数据中心为基础支撑,加快构建新一代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算力资源。依托龙城区农产品、冶金、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优势,以大数据为引领,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搭建重点行业领域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决策分析服务。鼓励绿色节能技术应用,引导PUE值高、上架率低、效能水平低的数据中心实施绿色节能改造,推动政务信息系统向统一云平台迁移。

推进多功能智慧灯杆建设。整合区内重点商圈、高端住宅小区周边存量路灯杆、信号杆、监控杆、电力杆、通信杆等各类杆塔资源,实施智慧化改造,根据场景需求,集成视频监控、无线基站、WIFI热点、多媒体屏幕、充电桩以及环境监测等传感器设备,依托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人员监控、环保监测、车辆监控、安防监控、信息发布、应急报警、背景音乐播放、充电管理等智能化应用

第二节  积极构建融合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支持企业内网升级改造。积极支持企业利用5G、工业无源光网络、边缘计算等新型工业网络技术改造内网。推动电信企业建设高质量工业互联网外网,打造企业工业互联网外网优秀服务案例。积极推动冶金装备、橡胶轮胎、清洁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工业企业建设或利用市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开展基于标识服务应用创新。

建设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完善道路交通监控系统,扩展交通监控点、优化布点、规范通信光纤的辖区接入。推进5G、移动通信、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应用,推进重点商圈、学校等区域智慧停车建设,实现自动识别收费、停车位引导、反向寻车、违停识别与判罚、停车资源统一发布和监管等功能,提高道路交通运行效率,提升公共交通体系惠民水平。

建设智慧环保监测设施。部署完善大气、噪声、污染源、水资源、机动车尾气等环境物联感知设施,统一物联感知设施管理平台,实时获取重点环境质量信息,依托环境综合监测监控一体化系统,实现统一的环境监控预警分析。

部署新能源充电设施。积极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对公共充电桩的布局建设,鼓励私人充电桩建设,强化对充电设施的科学管理和高效使用,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积极引导公用、专用充电设施接入统一平台。

第三节  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布局产业创新基础设施。鼓励微电子、博艾格等重点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实验室、应用创新中心,开展技术实验,模式研究,产品孵化与推广应用;鼓励各行业龙头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提升全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在冶金装备、清洁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以科研团队、技术专家及产业化项目为主导,专业技术研发平台、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公共实验室共同发展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创新平台和专业研发中心,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领域,加强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开展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完善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坚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推动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对接、相互促进,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行业共性技术供给水平。

专栏  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专项行动

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坚持资源节约、运行高效的原则,采取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自建、园区企业共建、社会公共资源开放利用等多种方式,推进龙城5G网络建设,加大向乡、村延伸力度,实现全区5G网络连续覆盖。

建设高速光纤网络。依托电信、移动、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等骨干企业,推动龙城区低成本、高性能无线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网城市工程"。推进政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大型园区、商务楼宇、宾馆酒店等单位和场所的光纤宽带全部接入,探索万兆光纤网络在产业园区试点应用。

提升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整合市民中心、通信运营商及各政府部门现有机房资源,结合龙城区数据存储计算以及数字应用的实际需求,加强服务器、网络设施、存储设备等基础设施部署,加快推进区级物理数据中心建设,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政务系统迁移和大数据应用等提供硬件支撑。加强市、区两级大数据中心的对接,为市、区两级业务数据的协同互联打通底层设施通道。

加大建设工业互联网力度。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推进工业内网全光网。鼓励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提升平台服务供给能力,开展在工业互联网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的联合创新,提高平台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的应用服务能力,探索形成商业发展模式。

建设市政智能感知基础设施。推进城市重点区域智能感知设施补点和升级,部署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模块、控制模块和视频采集终端等。建设智能停车场、智能仓储、综合管廊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程,推进城区和镇(街道)的连续覆盖。加快建设智慧多功能杆,依托智能控制平台,实现数据监控、环保监测、人流监控、安防监控、灯杆屏、区域噪声监测、应急报警等功能。

建设电磁兼容实验室。鼓励本地宇航电子、博艾格等龙头企业建设电磁兼容实验室,能够对相应国标规定的应用电源的各类电子设备、通讯设备、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等进行电磁辐射骚扰测试,并出具第三方检验检测报告。积极鼓励测试场地对市级乃至省级开放,开展技术实验、模式实验与推广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第三章 激发数字经济产业动能

第一节  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立足龙城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区位发展布局,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聚焦产业链上下游,重点打造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超级电容器、电源设备、AI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壮大龙城电子信息产业

(一)集成电路产业

“十四五”期间,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企业对接与合作,加快引进落户一批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封装测试龙头企业及优质项目,补齐产业发展链条。在龙城高新区以园中园的形式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园,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设计。围绕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核工业、中科院和部队等八大重点行业,聚焦航天装备、智能终端、汽车电子、新一代通信设备、新型显示等重点应用领域,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本地企业开展合作,大力研发设计存储控制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网络通信芯片、工业控制芯片、传感器芯片、射频识别(RFID)芯片、图像识别芯片、智能穿戴芯片等面广量大的集成电路产品。

集成电路制造。吸引省内外优秀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进驻龙城,开展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业务,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能化生产线,提高集成电路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结合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趋势,发展低功耗、低成本、高集成度的适用于智能家电、智能穿戴等物联网智能设备的集成电路产业,并适时向下游终端制造延伸,拓展产业空间。

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积极引进封装测试领域龙头企业落户龙城,鼓励支持建设先进封装测试生产线和封装测试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北京、山东等封装产业链协作。大力发展晶圆级、三维、真空等先进封装技术,建设封装测试产业技术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封装测试企业、芯片设计企业的合作,培育壮大封装测试产业。

(二)超级电容器产业

“十四五”期间,着眼于超级电容器产业链强链补链,重点引进国内外超级电容器制造龙头企业及拥有数控化、自动化设备的配套企业,持续完善超级电容器产业生态,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加快开拓超级电容器应用场景,推动电容器应用示范项目招引落地。重点攻关寒冷区域汽车低温启动、电池节能降耗等技术方向,推动超级电容器产品绿色化、高效化升级。

灌封型超级电容器。聚焦灌封型超级电容器不漏液、大容量、高功率密度、强充放电能力、长循环寿命、可超低温工作、耐潮湿、无污染等优质特性,拓宽灌封型超级电容器在国网电表、宽带载波、汽车电子、电力通讯、海底潜艇等多领域应用,鼓励本地电容器制造企业与化工类企业、电解液制造企业加强协作,提升本地配套水平。

超级电容器储能模块和储能系统。积极与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渤海大学、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清华研究院等院所开展合作,加大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在纯电动车或混合电动车、车辆低温启动、轨道车辆能量回收、航空航天、电动叉车、起重机、太阳能、电动工具、电动玩具、UPS不间断电源、电信工业等方面的新技术研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力的电容储能产品制造基地。

(三)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

“十四五”期间,聚焦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重点招引半导体分立器件龙头企业,面向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领域,发展小型化、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的分立器件。引导现有企业拓展航空设备、智能终端、汽车电子、新一代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半导体分立器件市场,进一步丰富基础元器件产品品类,持续提升产业规模。鼓励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推动半导体分立器件类企业提质增效。

以生产高性能、高可靠、高环境适应性的稳压二极管、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开关二极管、整流二极管(快恢复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以及三极管等产品为主导方向,着力开发微型化、片式化阻容感元件,高频率、高精度频率元器件,耐高温、耐高压、低损耗、高可靠半导体分立器件,持续提高科研生产能力。通过开展半导体分立器件生产线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生产管理流程的规范优化和研制过程的可追溯,为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装配线建设奠定基础。

(四)电源设备产业

鼓励朝阳微电子、维思电子、宇航电子等代表性企业,围绕航母深海探测、无人机地面战、医疗设备供电、高铁电压分配、雷达监测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线性电源、CPCI电源、VPX电源、线性可调电源、UPS程控电源、AC/DC电源模块、宽范围输入DC/DC电源模块、整流滤波电源、程控电源、功率因数校正器(PFC)、数字电源、超低纹波开关电源、变频电源、逆变电源、交直流同时输入电源等重点产品,实现各种设备电源电压的高效利用、合理分配、远程调控及故障实时预警。鼓励企业引进自动光学检测设备(AOI设备),运用高速高精度视觉处理技术自动检测电源PCB板上各种不同贴装错误及焊接缺陷。机器通过摄像头自动扫描PCB,采集图像,测试的焊点与数据库中的合格的参数进行比较,经过图像处理,检查出PCB上缺陷,通过显示器或自动标志把缺陷显示/标示出来,可提供在线检测方案,以提高生产效率及焊接质量。

(五)AI人工智能产业

“十四五”期间,依托域内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及技术优势,吸引省内外优质软件企业和项目进驻,推动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应用创新,打造光电装备产业聚集地。加强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三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整合技术及产业链资源,持续输出人工智能核心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能力。

人工智能模型应用。面向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应用场景,加强基础数据采集、存储与整合治理,建设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知识模型库,为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研究提供支撑。支持头部企业开展AI大模型研究,加强AI模型对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类型数据的处理能力,鼓励企业利用AI模型进行工厂产品设计、工艺优化、产品质量检测、供应链管理等,以数字化方式设计、构建、运营、优化实体产品和工厂。

电池管理AI控制系统。围绕潜艇、舰船、特种船舶、民用船舶、海洋工程舰船等多种类别船体,研发电池管理AI控制系统,实现对船舶蓄电池组的单体电池的电压、电解液密度、电解液液位高度、电解液温度、电池组充放电电流以及电池组的总电压、析氢、电量峰值情况的实时监测,进行数据数字化的采集、存储与分析,利用AI智能实现电池状态管理、安全预警等,提升企业对电源产品的质量管理及远程监测能力。

专栏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专项行动

中源防务舰船灭火(雾化)装备项目。新增建设用地42.41亩,新增建筑面积18081.9平方米,主要用于建设生产车间、研发综合楼及附属设施等,并购置机床、加工中心、试验检测专用系统等设备。

加华电子无人机载智能装备研制和产业化项目。项目总投资1.5亿元,新增建筑面积3360平方米,新增设备39台套,建设无人机载先进系统级技术装备,并购置部分生产检测设备。

微电子科技半导体分立器件生产及集成电路智能改造项目。项目计划投资2.9亿元,主要结合“宇航级高可靠重点建设生产线”建设项目,对生产线进行全面的补充和完善。前部线改造已经开始进行,为后续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升级改造做准备。

中电科53所特种材料产业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利用原马山电厂现有土地706.17亩,一期建设厂房20000平方米,二期新建厂房50000平方米,引进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成套机加设备生产线6条。

嘉寓-朝阳新能源示范基地光伏组件、节能门窗幕墙项目。一期项目用地约230亩,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1GW光伏组件和30万平方米节能门窗幕墙生产线。

银都科建智能门窗组装车间建设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包括组装车间基础设施建设及装饰装修工程,引入智能组装产线,新增数字化管理系统。

第二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

深化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全方位融合、全链条改造,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持续推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一)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面向龙城冶金装备、电子信息、橡胶轮胎、清洁能源、新材料和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和主要行业,构建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以生产链为纽带,组织协同攻关,实现原材料、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全产业链的提升,促进创新协同化、产品定制化、生产网络化、平台生态化、产业融合化。促进域内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深入推进智能化制造。加快5G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动朝阳钢铁、浪马轮胎、燕山湖电厂等企业开展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打造生产管理与生产制造全面自感知、自优化、自执行等智能化制造场景。开展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改造,推进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在制造业的规模化应用。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数字化,推广精密智能仪器、智能传感设备、智能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等生产设备部署应用,鼓励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

深化工业大数据应用。鼓励冶金装备、橡胶轮胎、清洁能源、新材料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传感器等智能终端,结合RFID、条码扫描器、生产和监测设备、PDA、人机交互等手段采集制造领域多源、异构数据信息,利用工业大数据重塑企业制造与业务流程。整合生产线数据,对生产动态模型建设、多目标控制流程进行优化,并可对物料品质、能耗、设备异常和零件生命周期进程进行监控预警。在业务流程管理方面,利用工业大数据驱动实时决策和高效运营,实现企业柔性化、透明化管理。

(二)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提升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围绕龙城香菇、葡萄、辣椒、生姜等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通过农业传感器、控制系统等物联网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农业生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建设特色农业数据中心,构建全区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农业生产经营数据库,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墒情、苗情、灾情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开展水肥一体化、农作物长势监控、水土资源环境监测和病虫害监测预警等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围绕龙城香菇、葡萄、辣椒、生姜等特色农产品,整合各方资源,探索建立覆盖全产业链数据的采集体系,实现农业资源精准化管理。按照统一采集、统一编码、统一接口规范、统一追溯规程的原则,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逐步实现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服务全环节全链条的可追溯监管,确保“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加强农产品经营数字化支撑。以特色农业为引领,与电商平台开展合作,利用电商平台宣传和销售特色农产品,塑造香菇、葡萄、辣椒、生姜等电商品牌。组织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电商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建设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预警系统,为农产品交易主体及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对现有商贸、供销、邮政等农村服务网点资源进行整合,升级功能定位,培育新型服务业态。

创新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发展功能复合型农业,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加工流通、农业创客空间、乡村旅游等农业经营活动融合发展,形成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经营模式,不断丰富休闲农业农事体验、宣传推介、亲子实践及文创活动等内涵,衍生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产品价值链。

(三)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发展智慧旅游。推进化石公园、庙子沟等景点数字化改造,布局景区公共WIFI、信息导航、安全监控等智能设备,促进景区全面感知与信息互联互通,提升景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旅游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旅游资源数据库,对游客数量、行为喜好、消费习惯、景区流量、交通运行、旅游投诉等进行多维度旅游大数据分析、处理与挖掘,实现对旅游产业运行情况动态、量化监测,为领导决策、游客服务、市场推广、精准营销等提供依据。将信息技术服务与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冰雪等旅游节庆品牌有机融合,提升游客体验,加强龙城特色旅游数字化管理。

壮大电商直播。将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与直播电商有机结合,持续创新升级龙韵直播基地的电商直播模式。深度发掘朝阳本土产品,利用数字经济为乡村产业赋能。积极引导实体经营者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业务同步发展。加强直播内容监管,规范经营秩序,形成良性竞争。积极搭建电商人才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本地网络达人,推进直播电商产业做大做强。

打造智慧物流。以打造辽冀蒙区域物流中心为目标,对亚琦商贸物流城、西商农产品物流园、赤大白煤炭物流基地等实施数字化升级。建设物流综合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物流信息与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实现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车货匹配、动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企业联盟管理、供应链管理、智慧物流配送等物流信息的数字化,为企业提供决策、调度、跟踪、指挥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四)打造高质量智慧园区

完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园区5G网络建设,提升办公楼、车间、仓库等区域光纤宽带网络性能,实现各园区无线WIFI全覆盖,保障园区高效运行;建设园区物联网,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时收集、分析园区数据,助力园区管理层不断优化园区管理服务,为各企业创建更为安全、智能、低碳、环保的办公、生产环境,提升产业园区创新能力及整体运作水平。建设数字园区指挥中心,以智慧物流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对照“六化”标准,逐步接入5G云办公、政企共享平台、一体化物业管理等数字智能化应用,推动园区内企业生产能力高效匹配,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政务、社会等企业服务资源进驻园区、上平台,提高园区综合服务能力。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利用系统数据分析,智能匹配优质项目及投资渠道,助力企业快速获取发展资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施数字经济产业精准招商,切合实际布局重点数字产业,补齐补优重点数字经济产业链,壮大数字经济园区产业规模、影响力和竞争力,形成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专栏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微电子、加华电子、百纳电气、光达化工等制造企业内网升级改造及MES系统向所有产线的覆盖,完善面向物流(厂内、成品)、科技、安全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应用,提高企业整体信息化支撑水平。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业务核心数据的标准化、集中化管控,为企业内各信息系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标准化数据服务。加强企业感知、认知、决策、执行四个方面的能力建设,从基础设施、智能装备、控制模型、信息管理、业务协同等方面出发,由点及面,建立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协同联动的智能制造体系。

建设现代智慧化农业产业园区。部署智能物联网采集系统,针对生长作物进行温度、湿度、酸碱肥度的智能采集检测,并进一步实现智能滴管、施肥、通风等全自动操作;部署农作物生长预警系统,针对作物病害、生长环境、营养供给等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自动告警和辅助决策。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无线射频和二维码技术为支撑,对农产品监测信息、农事记录、生长环境信息、农残检测记录、综合健康指数、物流信息等进行收集,通过全程记录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信息,保障智慧农业园区食品安全,加速促进智慧农业园区形成区域示范品牌。

智慧物流平台建设。围绕西商农产品物流园、赤大白煤炭物流基地等,加快物流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交易撮合、信息发布、跟踪追溯、信用评价等综合性服务功能,提升采购、交易、运作、管理、结算等全流程服务能力。支持建立智慧化共同配送分拨调配平台,实现供应商、物流园、用户和配送车辆等各环节的精准对接,提高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供需匹配度。促进物流平台与各类专业平台的互联互通,促进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

深化发展电子商务。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商贸企业利用品牌渠道和线下门店的资源优势与电商平台合作,释放消费活力,扩大消费规模,提升消费品质。


第四章 打造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府

第一节  搭建高效数字政府管理架构

建立数字政府领导机制。在数字朝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设立数字龙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龙城区“统一领导、统筹管理、智库支撑”的数字政府建设管理模式,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宏观指导、统筹规划、跨部门协调和统一部署,领导本地区数据管理工作,对数字政府相关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建立数字政府发展联盟。构建“政府主导、政企合作、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建共享数字政府格局。探索政企合作、社会参与、联盟发展的创新机制,成立“数字政府”发展联盟,通过政府与社会投资双轮驱动,完善法规、规章及配套政策、制度,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纳入全区各部门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共同培育和提升“数字政府”建设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夯实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

稳步推进各业务系统(非涉密系统)接管和上云。梳理整合区政府各部门已建、在建政务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制定各业务系统接管和迁移上云计划,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分批分阶段开展系统的接管和迁移上云工作,统一接入市级政务云平台并接受监管,实现与市、区平台之间的安全互认、数据互通、资源互用以及监控互动。依托市级数据智能管理平台的数据归集治理能力及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通道能力,建立区级节点。

提高电子政务外网支撑能力。优化骨干网络结构,持续推进全区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扩大政务外网覆盖范围,对覆盖不全的区域补点建设,对政务外网关键节点升级扩容,提高网络带宽和处理性能,满足未来数据量增长需求,构建大容量、承载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政务宽带网络。加快推进政务外网与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的整合对接,加快非涉密政务专网的融合互联或迁移整合。

部署智能融合物联感知体系。对现有各行业领域物联网终端进行整合,部署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慧能源、市政基础设施智能终端等新型融合基础设施,接入全市统一的物联网数据平台,提高对交通运行、水利防汛、环境质量、能源消耗等城市要素的全面感知、实时监控能力,强化城市数据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实现龙城区监管精准化、综合决策科学化,推动全区治理能力提升。

第三节  统筹数字政府资源要素能力

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开展政务信息资源普查,全面摸清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情况,明确各部门数据资源情况,厘清数据资源共享类型、共享方式、管理方式、关联系统、分类方式等信息,梳理制定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清单,逐步构建符合省、市有关要求、全区统一、动态更新、共享校核、权威发布的全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依托市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成区级平台节点,向上对接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向下覆盖镇(街道)及部门,横向联通区政府各部门,逐步实现数据统一采集、交换、共享。

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综合治理。按照省、市相关数据治理规范,落实“一数一源”要求,建立数据治理机制。利用市数据智能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加载、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抽取、数据标签化等技术,实现“资源清晰、质量可控、共享规范”的数据治理目标。从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时效性等维度对数据质量进行核验,开展数据质量评估、检查、监测、分析等工作,强化数据使用全过程管理,推进数据质量提升。按照各业务部门履职需要,确立权责事项与数据资源的关系,界定各部门采集、治理、共享数据资源的责任,形成由各个数据提供部门负责的数据治理良好格局。

完善数据资源库建设。依托市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库,持续完善区基础信息库建设。以各部门为主体,以服务对象基本信息、服务资源基本信息、服务行政结果基本信息为核心,建设区公共主题数据库,促进全区各级各部门数据共享。基于基础库、主题库等,建设区生态环境、水利、自然资源、市场监管、应急指挥、消防应急等特色化应用专题数据库。

第四节  提升数字政府应用支撑能力

部署共性应用支撑系统。依托市统一身份认证账户库,建设统一身份认证账户库,为全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身份认证服务。依托市统一消息系统,为公众提供政务服务通知消息,逐步实现各类消息通知的智能管理和自动分发。依托市统一智能客服系统,面向群众和企业提供统一的政务咨询、投诉、建议管理。建设统一电子档案,实现各部门政务服务档案电子化归档、存档、调阅,实现“一人一档、一企一档”。

提供统一技术支撑。利用市人工智能平台为全区各部门应用提供人脸识别、文字识别、图像识别、视频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基础能力。通过应用市区块链服务平台,支撑区各部门快速开展区块链场景应用,实现数据共享加密、防篡改、可溯源,保障数据安全。配合完善市城市信息模型平台(CIM),为全区各部门地理信息相关应用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建筑信息模型共享服务,提升城市建设与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全区各类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及集中管理,利用市视频融合平台,开展视频图像信息在综合治理、应急处置、民生服务、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共享应用。

第五节  拓展数字政府业务应用能力

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强区政务服务平台与市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推进各部门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形成政务服务“一张网”。持续梳理“一件事”事项清单,提升以群众、企业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事项联办水平,实现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实现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压减行政许可和整治各类变相审批,深化跨部门协同审批、并联审批,推行“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后补”审批模式,简化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实现电子证照数据管理常态化。

推动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整合汇聚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数据资源,加强跨部门综合治理能力建设,以大数据应用推动大平台协同,加强经济调节、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保、交通出行、营商环境、法治建设、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数据挖掘分析、态势研判及模型预测,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闭环的数字化治理模式,逐步实现城域范围内“一网感知态势、一网纵观全局、一网决策指挥、一网协同共治”。将基层网格化治理平台作为“一网统管”的核心平台,形成“发现问题—派单—解决问题—反馈”的闭环管理。

完善政府运行“一网协同”。依托市统一政务云平台,配合建设全区集约化、协同化、移动化办公平台,推动政府机构政务办公一体化,满足政府部门按需配置使用,实现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优先在区、镇(街道)党政办公系统部署实施,区直各单位按照成熟一个、部署一个的原则,分批分期部署应用,以此推进全区政府部门协同化、移动化办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同时,制定电子文件管理办法,通过规范和完善电子文件交换,推进OFD版式标准在电子公文规范化、标准化的应用,确保公文传输安全可靠。

打造全局态势“一屏统览”。重点围绕营商环境、智慧园区、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专题,运用数据关联分析、AI等技术,分级分类推进数据协同,构建智能化、精细化、可视化的数字界面,及时跟踪、预测、研判和反馈城市各领域服务及治理状态,辅助领导决策,为政策制定、工作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及科学依据,实现决策分析“一屏统览”。

专栏  数字政府项目建设专项行动

电子政务网络升级。优化骨干网络结构,持续推进全区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扩容。加快区、乡、村多级电子政务网络IPv6改造。加快非涉密政务专网的融合互联或迁移整合。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向国有企业、乡(镇)、街道、村社覆盖延伸。

推进数据资源治理。按照省、市相关数据治理规范,建立数据治理机制。通过数据加载、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抽取、数据标签化等技术,实现“资源清晰、质量可控、共享规范”的数据治理目标。从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时效性等多维度对数据质量进行核验,开展数据质量评估、检查、监测、分析等工作,强化数据使用全过程管理,推进数据质量提升。

加快数据资源共享。拓展数据资源共享通道,基于现有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对接,形成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的部门数据资源共享交换通道,实现政务数据的共享共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扩大数据共享应用范围,完善数据共享应用体系。

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拓展政务服务平台向乡、村深度覆盖,提升乡镇(街道)、村(社区)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能力,鼓励引导银行网点、邮政网点等公共服务机构开设政务服务专区,实现“政务服务驿站”全域普及。重点关注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坚持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提升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深入推进“一网统管”。借助朝阳市城市大脑资源优势,围绕经济调节、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法治建设等专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闭环的数字化治理模式,提升政府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能力。

 


第五章 建设惠民便民的数字社会

第一节  发展公共服务

智慧医疗服务。面向朝阳市中心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发展用于健康管理的可穿戴设备,鼓励开发和应用各类健康管理软件,建立数字化健康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医学检验中心、病例诊断中心线上报告远程打印,提升工作效率。提升智慧健康服务,建设覆盖医疗、医保、医药、公共卫生领域的综合管理平台。推进医保电子凭证应用,组织开展医院、药店的电子凭证改造接入工作,实现医保电子凭证线上扫码、在线就医购药、公共服务查询和个人参保信息查询等场景的应用。推进医保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提高医保基金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智能化水平。

智慧教育服务。升级龙城区网络教育专项平台,完善同频互动课堂系统,争取开展新型教学模式和载体的试点示范工作。建立龙城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构建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数据模型,利用大数据开展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服务。深化网络教研、网络备课、智慧课堂、网络作业等信息技术功能应用,探索推进“互联网”+教、学、测、评、管家校共育新机制,深入开展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人社服务。深化智慧人社体系建设,提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海内外人才引进等服务内容,开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就业相关信息,实现社会就业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双向认证。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人力资源市场情况进行实时感知与动态分析,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失业监测及失业预警机制。

智慧养老服务。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家庭医生为抓手、信息化为支撑”的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医疗和养老双向互动、融合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加快推进智慧居家养老试点,探索实施“线上科技+线下实体”模式。推进智能化养老设施配备,推广健康监测设备、可穿戴设备、养老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数字化设备在智慧养老中的广泛应用。

智慧社区信息化服务。全力打造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接入更多的社区服务,推广社区自主服务站建设。发展面向家政、养老、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的信息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综合信息服务。加大智慧社区应用试点示范和推广力度,着力打造一批示范性“未来社区”。

第二节  构建数字乡村

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构建覆盖乡村、高速畅通、服务便捷的基础通信网络,推动农村千兆光网、5G网络、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大力推广使用“互联网+党建”,提升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农村生态系统监测平台,建设立体化山林、河流和地质灾害防控数字体系。推动涉农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监管、便民服务项目的协同化、在线化,全面提升农业农村政务服务水平。

探索信息惠民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信息、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社保关系网上转移接续。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搭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为城乡群众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

专栏  数字社会项目建设专项行动

发展智慧医疗。开展“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延伸处方、健康管理、健康档案建立、上门体检与随访、健康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健康教育、慢病患者健康检测、风险评估、健康指导与干预等服务,为居民提供基础诊疗、健康管理等多维度的医疗健康服务。加快远程医疗服务向村、社区一级延伸,形成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

建设公共文化云平台。公共文化云平台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依托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馆业务职能服务的线上线下联通互动的系统,是以总分馆制度为机制,文化资源数字化共享为核心,大力建设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百姓的适用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实现文化内容建设的创新;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相结合、将数字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实现文化服务形式的创新。

发展智慧社区。运用大数据、物联网、AI等技术,整合社区现有各类服务资源,实现停车管理、监控管理、门禁系统、智能消费、电梯管理、电子巡更、远程抄表、自动喷淋等相关社区物业的智能化管理,并为社区群众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便捷服务。

推进智慧教育。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应用,探索多元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开启5G体验式教学,依托5G技术实现远程协同教学、虚拟操作培训、在线资源共享等。推动教育平台智能化转型升级,构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教育教学方式、学习交流情境、信息感知环境。探索基于数据资源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实现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教育数字资源质量。

发展智慧健康养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和健康养老机构,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创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服务方式。建设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老人健康状况、养老服务机构等数据库,依托域内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线上养老服务资源,提供线下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家政服务、助餐配餐、代办代购等服务。


第六章 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第一节  筑牢网络空间安全防护基础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建立权责清晰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安全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日常监测预警,确保安全工作协同共治。

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审查、安全等级测评、风险评估和管理,做好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定期开展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工作。完善全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演练。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骨干队伍和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强化密码资源应用。建设密码基础设施和密码服务体系,推进已建网络和政务信息系统密码应用改造,实现密码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及以上政务信息系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重要网络和系统中全面应用。

深化国产化适配及建设。以国产化处理器、操作系统为底座,采用国产化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终端等软硬件,构建高安全、高可靠的国产化数字环境。逐步推进政务信息系统适配与开发,强化国产应用系统的设计和适配能力,确保政务信息化系统稳定性、安全性、扩展性与实用性。

第二节  提高数据安全防护监管能力

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明确各部门以及相关行业、领域的重要数据具体目录,对列入目录的数据进行重点保护。建立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安全责任认定制度和数据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基于应用场景建立覆盖数据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个人隐私、商业秘密、跨境数据等风险评估和综合防范。建设覆盖公共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安全评估机制,实现对数据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日志汇聚、监测分析、安全审计。建立公共数据分类分级和预警处置机制,实现数据事前管审批、事中全留痕、事后可追溯。


第七章 强化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机制领导

建立数字龙城建设主要领导责任制,推行“项目化实施+专班化推进”方式,完善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高效协同机制。强化清单式闭环管理要求,完善谋划工作、实施举措、解决问题、反馈激励的工作闭环。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评价,健全数字龙城建设考核评估体系。落实检查督查机制,推广典型应用,鼓励基层创新,对推进缓慢的工作实施挂牌督办,建立容错和奖惩机制,确保数字龙城的整体推进和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第二节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及其有关部门与数字龙城建设任务相关的专项资金支持,争取各类试点、示范或配套项目。加强区财政对数字龙城建设工作的支持,强化对资金使用过程的动态监控。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数字龙城的建设和运营,积极与电信运营商、知名企业等合作,探索市场化运作、运营模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共同参与的数字龙城建设良好局面。

第三节  强化政策措施保障

在简化行政审批、优化公共服务、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强化数字人才支撑、鼓励数字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增强第三方服务、推进数据资源整合、推动融合发展等方面出台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增强产业政策对新业态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扎实推进并持续创新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政策措施的落地执行、数据监测、监督考核与成效评估,形成政策措施持续优化的良好机制。

第四节  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在现有各项引进人才政策基础上,结合推进数字龙城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专项数字人才政策,积极吸纳外来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培训,多渠道组织学习先进地区的建设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区干部对建设数字龙城的思想认识,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加大数字领域专业培训力度,提升各级公务人员、企业家、创业者群体数字素养,不断增强数据共享、获取、分析和运用能力。

第五节  提高全民数字素养

将数字素养培育、数字技术使用技巧等相关培训嵌入到各类教育体系之中,帮助服务人员、服务对象充分享受数字治理带来的红利针对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加速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和App适老化、无障碍化改造。从界面设计到功能引导进行全方位改造,积极开展“手机课堂”培训、银龄互助科普活动和“智慧助老”科普活动等数字助老助残志愿活动针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群体,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利用数字技术和设备致富的技能;针对新成长劳动力等群体,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提升数字技能实训能力

第六节  积极开展宣传推广

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新媒体和传统宣传媒介,积极开展数字龙城宣传推广活动。结合数字龙城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组织开展系列培训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促进经验交流及宣传推广。开展数字龙城科普工作,围绕公众广泛关注的相关技术、产品、应用、消费、安全等热点及焦点问题,推动科普内容丰富化、多元化,满足公众对数字时代的知识需求。